當前位置: 首頁 > 新聞動態 > 行業新聞 > 中國住宅百年變遷史

中國住宅百年變遷史

     中國傳統的住宅形式多為院落布局,而四合院正是中國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。四合院按中軸線東西兩側的住房對稱,正房朝南,東西兩側是廂房,另有耳房和小院。院中鋪地磚,兩旁可種樹木花草,形成一個舒適寧靜的居住環境。北京的四合院是這類住宅的典型。

 

 北京四合院

 

    1900年后,英、法、美、俄、日等國家先后在北京修建使館區,在天津租界內修建住宅,建筑風格多為歐式、日式。為便于外國人居住,北京建造了六國飯店,高7層,紅色墻面,以壁柱分隔,上有歐洲古典裝飾。六國賓館是當時中國最高住宅建筑。當時的居民住宅形式最有地方特色的是長江、珠江兩三角洲。江南水鄉的民居多

,其內部構造多為庭院式。

 

水鄉民居

 

    外國人進入長江流域后,上海人口激增,地皮價格高漲,從19世紀50年代起,便仿照歐洲聯排式住宅的形式,建造了一批成本很低的木板房屋,形成最初的里弄式住房。70年代改用磚木結構,設計了上海獨有的石庫門里弄民居,這是一種群體集居的居住方式,是上海住房的主要形式。石庫門大多成排建筑在井然有序的里弄,為磚木結構的毗連式房屋,脫胎于傳統的四合院。弄門縱向深入,過道兩旁即為相互毗連的石庫門民居。20世紀初,這里里弄式的群體集居的民宅形式也出現在江南許多城市中,于是中國傳統獨門獨院居住形式開始被打破了。

   到了民國時期,城市中普遍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高層建筑,最典型的是被西方人稱為“冒險家樂園”的上海。1911年以前,上海的最高建筑是6層。1928年修建的沙遜大廈(今南京路外灘和平飯店北樓)是一幢10層的鋼架結構大樓,整座樓用花崗石砌筑,外形簡潔明朗。此樓的建造明顯受到19世紀末出現在美國芝加哥高樓建筑風格的影響,外部不重雕琢,內部卻裝飾得豪華無比。從20年代起,上海、天津和其他一些大城市的民宅,開始從平房向空中發展,出現了一種新式里弄住宅,一般是兩三層。與過去上海的里弄住房相比,新式里弄住宅對房屋的使用功能作了明確的劃分,有起居室、臥室、浴室、廁所、廚房,有些還有煤氣灶,宅前留有綠化園地,里弄的寬度可容車輛進出。較富裕的人家住花園式里弄住宅,它是從新式里弄住宅演變而來的。住宅前面的庭院、綠地面積超過住宅面積,有的達三倍以上,環境幽靜。居室內有壁櫥、鋪硬木地板,鋼架大玻璃窗,外觀多為西班牙式和近代立體式。

 

沙遜大廈

 

    當時,中國一些最富有的人已經仿效外國人的生活方式修建了花園別墅,搶占大城市的黃金地段,修建獨院式高級住宅。房屋不高,大多是平房或兩層的小樓,房屋通常有壁爐、衛生設備、大小臥室、健身房、汽車間,周圍環境特別講究庭院綠化,有草坪、甚至有大理石的噴水池,被稱為花園別墅。然而城市下層人民的居住狀況卻苦不堪言,不少人住在竹架支起的草棚里,門檐低矮,只能鉆進鉆出。在上海,人稱這種住房為“滾地龍”,將這種成片的住宅區稱為棚戶區。

 

    “文化大革命”一開始,大批建筑設計材料被當作“封、資、修”的東西銷毀;寶貴的建筑材料,包括高質量的鋼筋水泥、大理石,被用來建造領袖像、“忠字碑”無法顧及民宅建設。加之5060年代有一段時間對民宅建設不重視,延續到70年代末。建國已經30年,全國3400個城鎮新建住宅的建筑面積僅4.93億平方米,城市人均住宅面積僅3.6平方米。在當時真可謂是找房子比找對象還難。到70年代末,全國城鎮住宅面積約40億平方米,其中解放后新建的僅占百分之十幾。迫于人口與住房的矛盾,大雜院出現了。華北的四合院能保持原貌的不多了,大部分成了大雜院。

 

改革開放的前10年帶給人民的好處體現在吃、穿、用上, 90年代的住房,加大了客廳、廚房、衛生間、陽臺的面積,較高檔次的住宅還有餐廳、書房、儲藏室,臥室以外的居住空間大大擴展。權威人士說,以實在的居住面積算,目前城鎮人均住房已達18平方米。在大城市,出現許多花園式住宅,綠地面積達50%。全國許多城市居民都住進了高層建筑的成套居室。19世紀末,樓房、電燈、電話剛剛開始傳入中國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人們對自己居住狀況的夢想還是“樓上樓下,電燈電話”,這一夢想早已成為過去,如今許多城市中的居住條件已是高樓林立,花園遍地了。甚至在農村人們都住上了自己建造的別墅。

 

 

別墅圖紙超市祝廣大朋友們早日擁有自己的夢想小屋,過上幸福的生活!

本文由別墅圖紙超市編輯收集發布,如果您還想進一步了解具體詳情,請點擊別墅圖紙超市(http://www.qingshandinghua.com/)直接在線咨詢,或者撥打電話:400-8080-889!

99热这里只有精品首页